《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》
這是一本回憶錄,作者塔拉回憶了自己的家庭環境、成長曆程。塔拉17歲之前從未踏入學校,家裡有兄弟姐妹7人,爸爸具有“雙相情感障礙”:抑郁、狂躁、偏執、誇大妄想、被害妄想,不讓孩子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,選擇在家教育孩子。塔拉小時候在家幫爸爸在廢料場拆解垃圾,幫媽媽調配精油和草藥膏,由媽媽和哥哥傳授簡單的知識。塔拉17歲通過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,2008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;随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,2009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;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,2014年獲劍橋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。一個來自偏執、價值觀扭曲、時常被哥哥迫害的家庭的女孩,卻憑借自己走到了最高學府,得到了頂尖的教育,從而拯救了自己,重塑了自我,那是教育給她的新世界,也給了其生命的無限可能。
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,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,通過教育改變命運,鼓舞人心,給人啟迪。我震驚塔拉對如此糟糕的生活做出的選擇與改變,她是強大的,她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心理驅魔師。一次又一次的對自我、對家庭提出質疑,反反複複的自我懷疑、自我肯定,最終戰勝自己,重塑自己。閱讀的過程中我追随着作者的經曆與回憶,不自主的反思自己的生活,我是幸運的,生活生長在一個正常的家庭,從記事起接受着良好的教育,那麼我更該如何回報社會?我又能做些什麼?我現在還沒有笞案,隻知道首先要讓自己變得更好,才有更多可能。
書中的最後一段是:
“戲劇上演時,不知為何,我無法再穿過鏡子,将十六歲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我。
在那一刻之前,她一直在那裡。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,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。我充其量不過是内心分裂的兩個人。她在裡面,每當我跨進父親家門,她就出現。
那天晚上我召喚她,她沒有回應。她離我而去,封存在了鏡子裡。在那一刻之後,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。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,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。
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:轉變,蛻變,虛僞,背叛。
而我稱之為:教育。”
是教育使塔拉的思想和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,從而蛻變成一個優秀的學者,但是在其母眼中她是虛僞的,是被洗腦了,背叛了自己的家庭。這其中的矛盾和掙紮困擾了塔拉許久,通過教育塔拉擁有了自己的意志,擁有了背棄父親所謂“真理”的勇氣,還是教育使塔拉看輕了這一切,暫時放下了與原生家庭的恩恩怨怨。正如塔拉所說:“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,理解不同的人、經曆和曆史。接受教育,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。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,同理心的深化,視野的開闊。教育不應該是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。如果人們受過教育,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确定,而不是更确定。他們應該多聽,少說,對差異滿懷激情,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。”這是我聽到過對教育二字最好的闡釋,教育就是最好的未來,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所身處的環境時,唯有改變自己,最終才能脫離束縛,變得更加自信與強大。